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。

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AI醫材進入軍備競賽,送審多屬中風險性醫材

發布日期111:2023-10-09

(自由時報 /2023年10月9日/記者吳亮儀、邱芷柔、林惠琴、陳永吉)

人工智慧(AI)應用大舉拓展到醫療產業,至今已有九十六件以AI技術為主的醫療器材取得國內許可證,百餘件正排隊等待審查。醫療體系進入新的「軍備競賽」時代,衛福部強調,目前生成式AI禁用於生成病歷,這是一道不可跨過的紅線,依法醫師應親自製作病歷,保障病人個資。

醫療AI以醫材軟體管理為主

根據「醫用軟體分類分級參考指引」,泛指蒐集、儲存、分析、顯示、轉換人體健康狀態、生理參數、醫療相關紀錄等處理軟體,使用場所可涵蓋醫療院所、個人居家使用及遠距醫療照護。目前醫療AI主要以醫材軟體管理。

食藥署二○二一年五月成立智慧醫材專案辦公室,提供業者單一窗口諮詢輔導服務,目前多數送審的輔助篩檢、偵測、診斷等AI醫材多屬第二等級醫材(中風險性)。已核准的包括心血管疾病、腫瘤、眼部病變、骨折、胸部和腹部影像分析等,不少醫院與資訊科技、醫療器材業者結盟,多次公開發表成果。

跨業結盟 進軍海外市場

AI醫材產業不只聚焦內需、取得食藥署核准外,像長佳智能研發的「腦出血檢測系統」(ICH)最近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。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與台北榮總合作研發的腦轉移瘤AI輔助診斷系統(DeepMets),今年八月取得越南許可證,準備進軍東南亞市場。

至於近日很夯的生成式AI如ChatGPT,僅需簡單輸入需求就能產出自然語言和文字,衛福部則禁止醫師運用其產生病歷。

醫師須親製病歷 保障個資

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指出,醫師法第十二條規定,醫師應親自製作病歷,親筆撰寫或電腦打字都行,但不能用軟體產生病歷,畢竟涉及病患隱私,務必避免AI把病歷上傳到健保資料庫以外的地方。

 

劉玉菁補充,有些醫院聲稱使用AI語音工具製作病歷,據悉應是語音轉換文字軟體,暫時視為輔助工具,不算真正AI。不過,她也強調科技進步迅速,並非一個法條就把未來發展死守到底,若有疑慮會評估,但目前衛福部對AI應用於醫療產業仍有底線。

 

報導來源:

https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1608972

回頁首